學習動機 【考查形式】選擇題、簡答題
指引發和維持個體學習活動,并將學習活動引向一定學習目標的動力機制。學習動機會伴隨著個體的學習過程,并貫穿始終。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
1.學習動機的分類
(1)根據學習動機產生的動力來源分
①內部動機:指由學習活動本身提供獎勵所維持的動機,此時學習者的目的指向學習活動本身,典型的內部動機是興趣、求知欲。
②外部動機:指由學習活動以外的情境提供獎勵所維持的動機,此時學習者指向學習活動以外的目的,典型的外部動機是賞罰。
(2)根據學習動機起作用的時間長短分
①近景的直接性動機:由活動的直接結果所引起的對某種活動的動機,這種動機具體、不穩定,易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②遠景的間接性動機:由了解了某種活動的社會意義、活動結果的價值而引起對某種活動的動機,這種動機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理想色彩,與個人的志向,世界觀相聯系,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3)根據學校情境中的學業成就動機的不同,奧蘇伯爾把學習動機分為
①認知內驅力:指以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目標的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這種動機指向學習任務本(為了獲得知識),滿足這種動機的獎勵(知識的實際獲得)是由學習本身提供的,屬于內部動機。
②自我提高內驅力:指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并非接指向學習任務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贏得地位與自尊心的根源,屬于外部動機。
③附屬內驅力:指為了保持其他人(如家長、教師)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種需要。附屬內驅力是一種間接的學習需要,屬于外部動機。
(4)按學習動機的社會意義分
①高尚的學習動機:把學習看成是對社會做貢獻和盡義務。
②低級的學習動機:把學習看成是獵取個人名利的手段。
2.學習動機理論
(1)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通過獎勵與懲罰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該動機理論是由聯結主義心理學家提出的。
(2)需要層次理論
在人本理論中,學習動機主要體現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中,馬斯洛認為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與某些缺失性需要,特別是愛和自尊的需要沒有得到及時的滿足有很大關系。
(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
①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指的是完成某種任務的傾向或愿望,最初由麥克里蘭和阿特金森提出,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部分,即趨向成功的動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由這兩種動機會產生兩種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敗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獲取成就,即通過各種活動努力提高自尊心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成功概率為50%的任務是他們最有可能選擇的。避免失敗者則往往通過各種活動防止自尊心受傷害和產生心理煩惱,傾向于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
②成敗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人類有兩種需要,即理解世界與控制環境。要使需要得到滿足,最根本的就是了解人的行動原因,預言將如何行動。行動原因或在于環境或在于個人。在于環境時,個人喪失責任;在于個人時,個人承擔責任。
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并把歸因分為內外部、穩定性和控制性三個維度,把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6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和外界環境。
③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
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成敗經驗、對他人的觀察,即替代性經驗、言語勸說、情緒和生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指由于個體連續的經歷失敗、挫折的體驗而導致個體對事物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從而產生自暴自棄、喪失信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是低自我效能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