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對應起來分別是: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除了常見的對節氣進行排序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題型是考察節氣與物候的對應關系,這里也為大家奉上節氣與物候的對應關系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游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知識點:文字和書法
商朝:甲骨文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文字,用于王室和貴族的占卜活動。我國已出土甲骨 15 萬片,共出現甲骨文 4500 余字,目前僅破譯了 1500 多字。西周: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腹內鑄有銘文 499 字,是目前已發現的銘文最多的青銅器。秦朝:標準字體是小篆,民間流行更簡化的隸書。
漢朝:隸書是主要字體,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蔡邕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
曹魏:鐘繇開始把隸書轉化為楷書。
東晉:“書圣”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黃庭經》。
唐代:
初唐三大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
盛唐:顏真卿,“顏體”,代表作《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祭侄文稿》;
中晚唐:柳公權,“柳體”,代表作《神策軍碑》;
張旭和懷素和尚被譽為“草圣”。
宋: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徽宗趙佶也是位杰出的書法家,以“瘦金體”著稱。
元:趙孟頫與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為“楷書四大家”。 2009 年,中國書法、篆刻藝術雙雙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知識點:重要歷史時刻
辛亥革命于 1911 年 10 月爆發,1912 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就此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1917 年爆發的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五四運動爆發于 1919 年 5 月,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20 年 8 月,上海共產黨組織正式成立,陳獨秀任書記。同年 10 月,北京共產黨組織成立,李大釗任書記。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會議轉移至浙江嘉興南湖行,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綱領是“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采用無產階級專政,以達到階級斗爭的目的——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黨的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1922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提出了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樣,二大就在全國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1923 年 6 月,黨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
1924 年至 1927 年,稱為中國的“大革命”或“國民革命”時期。
1927 年 4 月 12 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7月 15 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正式同共產黨決裂,向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舉起了屠刀,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敗。
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 2 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中共中央于 1927 年 8 月 7 日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清算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并選出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1927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領導發動秋收起義,10 月 7 日,毛澤東率部到達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創建井崗山革命根據地。1934 年 10 月,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撤離根據地,向西突圍,開始長征。
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增選了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935 年 10 月 19 日,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吳起鎮,中央紅軍行程 2.5 萬里、縱橫 11省的長征勝利結束,實現了戰略轉移。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一系列嚴重事件,史稱“華北事變”,在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下,1935年 12 月 9 日,北平學生舉行抗日游行,遭到國民黨軍警鎮壓,由此引發的一二·九運動迅速波及全國,抗日救亡斗爭迅速成為全國規模的群眾運動。1935 年 12 月,瓦窯堡會議明確提出了黨的基本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隨后向國民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公開放棄反蔣號,1936 年 9 月 1 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總方針是逼蔣抗日。1936 年 12 月 12 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張學良致電中共中央希望聽取中共的意見。中共中央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派出周恩來等通過談判,迫使蔣介石作出了 “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等六項承諾。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向中國駐軍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 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改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改編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從此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1938 年 5 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才能取得最后勝利,強調爭取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澄清了“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觀點。從 1942 年春起,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整風運動,這次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提出黨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整風運動的方針: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把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大
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共中央在劉少奇主持下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制訂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由中共中央批準公布。形成土改高潮。
1948 年 4 月 30 日,中共中央宣布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立民主聯合政府。1949 年 9 月 21 日至 30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在開幕詞中莊嚴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級國內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政權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會議決定北平為新中國首都并改名為北京,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五星紅旗為國旗。1949 年 3 月 5 日至 13 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村舉行。提出了兩個務必:全會特別提醒全黨,在革命勝利后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
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 月 23 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延續 22 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覆滅。
1949 年 10 月 1 日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知識點:抗戰重要事件
九·一八事變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十時二十分,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溝自行炸毀南滿鐵路,進攻北大營,制造武裝侵略東北的"九·一八"事變。
“七七”盧溝橋事變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郊盧溝橋附近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隨后,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史稱“七七”盧溝橋事變。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淞滬會戰
1937 年 8 月 13 日—11 月 12 日:在此期間,日本侵略軍共約 28 萬人,動用軍艦 30 余 艘,飛機 500 余架,坦克 300 余輛,大舉進犯上海。中國軍隊先后調集 70 余個師,艦艇約40 艘,飛機 250 架,投入戰斗。經過浴血奮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 4 萬多人,堅守上海達3 個月之久,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速戰速決的美夢。
洛川會議
1937 年 8 月 22 日—25 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作出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會議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關鍵是實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和艱苦的持久戰。 南京大屠殺
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軍占領南京并開始進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瘋狂殺害中國平民和被俘軍人達 30 萬人。武漢會戰
1938 年 6 月 12 日—10 月 27 日:中日進行武漢會戰。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志,中國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百團大戰
1940 年 8 月 20 日: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這次大戰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歷時 5 個多月。皖南事變
1941 年 1 月 4 日—13 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共 9000 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區遭國民黨 7 個師的圍攻,“皖南事變”發生。
知識點:中國戲曲
京。壕﹦∈俏覈鴩鴦。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后該稱京劇,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徽調進入北京,吸收了昆腔、秦腔的部分劇目、音樂曲調、表演方法和一些民間曲調,演變發展而成。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也叫“采茶戲”。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黃梅戲在其漫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等和當地民歌及其他戲曲的音樂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它的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評。盒纬捎谇迥┟癯,約有七十年的歷史。它源于冀東一帶的“蓮花落”,后來吸收了東北“蹦蹦”的腔調,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稱。最初為對口演唱形式,近似東北的“二人轉”,后來陸續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擊樂、灤州影戲、樂亭大鼓和京劇的唱腔及表演,形成了“唐山落子”,又變為“奉天落子”,最后成為現在的評劇。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它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豫。菏呛幽鲜〉胤綉蚯鷦》N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陜西、甘肅、山西、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區。因其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靠山吼”等,建國后才統一改為今稱。
知識點:十二圣人
1.酒圣杜康,即少康,一說黃帝時宰人,號酒泉太守。釀酒祖師。后代以“杜康”為美酒的代稱。在考試中,一般對于杜康的考點較少,所以了解即可。
2.文圣孔子,春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 此外,孔子也被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和 “素王”。
3.亞圣孟子,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學說最忠實的繼承者與發揚光大者。后人把文圣、亞圣的思想學說合稱“孔孟之道”。孟子晚年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作《孟子》七篇。
4.史圣司馬遷,西漢時期的史學大師和文學巨匠,紀傳體通史的首創者。他的巨著《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人,開創了百代相沿的風范。
5.科圣張衡,東漢時期最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和杰出的文學家。張衡通過對祖國天文學、歷算、地理學的深刻研究,發明創造了水運渾天儀和地動儀,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自然科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張衡的杰作《西京賦》、《東京賦》、《南都賦》將漢賦推向了新的高峰。
6.醫圣張仲景,東漢大醫學家,為祖國傳統醫學作出了多方面的巨大貢獻。他第一次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為獨具特色的中醫學理論奠定了核心基礎,使中華醫學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大放異彩。
7.武圣關羽,蜀漢大將,劉備義弟,以勇武善戰著稱。關羽始終不忘桃園三結義時盟 誓,重信義,輕財貨,有恩必報,視富貴如浮云,其忠義精神為歷代民眾推崇。
8.書圣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最杰出的藝術大師。王羲之集前代書法之大成,在隸書、楷書、章草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創造了嶄新的、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今草”,將書法推向了一個藝術自覺的時代。
9.畫圣吳道子,唐代畫壇巨匠,被后人尊為“百代畫圣”。吳道子的人物畫,閃爍著極 亮麗的藝術創造光芒。筆跡洗練精爽,略貌取神,筆不周而意周,寄妙理于豪放,以其“疏體”,享譽千年畫壇。
10.詩圣杜甫,唐代詩歌巨匠,我國詩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用力重千鈞的詩筆,描繪了一個大時代急劇變化的風云,構建了一幅驚心動魄的歷史長卷,達到了空前的深度、廣度和真實程度。內容則為民吶喊,藝術則博采眾長,被歷代譽為“詩 史”。
11.茶圣陸羽,唐代茶文化名家,我國茶文化泰斗。一生身世如謎,經歷傳奇,學識廣博,性格獨特,獨行云山泉石之間,浪跡塵世方外之際,孜孜于推廣和發展茶文化,后世稱其為“茶圣”。
12.曲圣關漢卿,元代最偉大的人民戲劇家、散曲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對民眾的痛苦,充滿同情;對底層婦女的悲慘命運,極為關注!陡]娥冤》是關漢卿最優秀的代表作。
知識點:中國之最
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
中國最早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中國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
中國收錄漢字最多的一部大字典:《康熙字典》
中國最早、最完備的建筑學著作:《營造法式》
中國最早的大型玉器作品:元代瀆山大玉海
中國最早的錢幣:貝子
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以玉琢制而成的龍的形象:玉龍
中國(世界)最重的古代青銅器:司母戊鼎
中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司馬遷的《史記》
中國最早的工藝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
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離騷》
中國最早的立體地圖:宋代沈括繪制的《使契丹圖》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國語》
中國最古老、建都朝代最多、影響最大的城市:洛陽
中國最長的城墻:長城
中國現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宮
中國現存海拔最高的宮殿:布達拉宮
中國現存的建于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筑群:懸空寺
中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趙州橋
中國最早設縣的地方:甘谷縣
中國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
知識點:中國歷史 40 個名人
1.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
2.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觀滄!贰洱旊m壽》。
3. 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出師表》為其代表作。
4. 曹植:字子建,詩人,曹操的第三子,代表作為《七步詩》。
5. 干寶:東晉史學家、文學家,著有筆記體志怪小說《搜神記》 。
6. 陶淵明:東晉詩人,存留 120 多首詩,其中 20 多首田園詩,開辟五言詩的新境界。
《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飲酒》等都是其代表作。
7. 酈道元: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著有《水經注》。
8. 王之渙:詩人,歌詠邊塞的詩歌最著名。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
9. 王維:盛唐時期著名詩人,以山水詩成就為最,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別》《使至塞上》。
10. 孟浩然:擅長山水田園詩,與王維并稱“王孟”。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
11. 王昌齡:擅長七絕,主要寫邊塞詩和宮怨詩。
12. 李白:詩仙,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想象豐富,感情奔放,形象雄奇,語言 瑰麗活潑,擅長樂府和絕句,許多詩成為千古絕唱。
13. 杜甫:詩圣,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感情真切,思想深刻,意境深沉,語言 準確,許多詩流傳千古。
14. 白居易:香山居士,晚唐現實主義詩人。其詩深刻反映現實,反映民眾疾苦,感情充沛,語言通俗,雅俗共賞。代表作有《長恨歌》《憶江南》《賣炭翁》。
15. 韓愈:世稱韓昌黎,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積極提倡古文運動,恢復古代樸實文風,留下大量文情并茂的文章。
16. 柳宗元:積極提倡古文運動,寫出大量優秀散文、游記、寓言、詩歌等。代表作有《小石潭記》《江雪》《捕蛇者說》。
17. 杜牧:晚唐杰出詩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后人稱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督洗航^句》、《阿房宮賦》等為其代表作。
18. 岑參:寫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代表作為《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9. 劉禹錫: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烏衣巷》《陋室銘》。
20.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代表作有《岳陽樓記》。
21. 歐陽修: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散文、詩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均有成就。代表作有《醉翁亭記》《伶官傳序》。
22. 蘇軾: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北宋文壇領袖,詩、詞、散文均有極高成就。倡導詩文革新運動。
23.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提倡變法。倡導詩文革新運動,代表作有《傷仲永》《游褒禪山記》。
24. 李清照:北宋女詞人,在散文詩詞方面均有成就。代表作有《聲聲慢•尋尋覓覓》 《夏日絕句》。
25. 陸游: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是現留詩作最多的詩人,存詩 9300 多首。代表作有《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示兒》等。
26. 辛棄疾:南宋著名愛國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 “濟南二安”。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
27. 文天祥:北宋政治家、詩人,寫了許多愛國主義詩文,代表作有《正氣歌》《過零丁洋》。
28. 柳永:北宋婉約派詞人,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代表作有《雨霖鈴》《少年游》。
29.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代表作有《愛蓮說》。30. 姜夔:南宋詞人,代表作有《揚州慢》。
31. 關漢卿:元代雜劇作家,代表作有《竇娥冤》。
32.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搜集整理關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終寫成《水滸傳》。
33. 羅貫中: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所著《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34. 吳承恩:在民間傳說、雜劇和其他著作的基礎上創作《西游記》,是浪漫主義的長篇神話小說。
35. 馮夢龍:明代文學家、戲曲家、通俗小說作家。作品以所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最著名。
36. 蒲松齡:字留仙、劍臣,號柳泉,代表作為文言短篇志怪小說集《聊齋志異》。
37. 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
38. 曹雪芹:完成了《紅樓夢》前 80 回,《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現實主義的最高峰。
39. 龔自珍:清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散文家,“桐城派”奠基人之一。
40. 顧炎武: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